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

20090704國際熱點評論

國際熱點評論(評15)
2009/07/03
目錄:
國際/郭震遠:中美元首多會面 非常有益
國內/讀《改革歷程》──為歷史留下一份寶貴資料/文﹕吳康民
國內/中共党内民主呼声强
國內/中國評論﹕地方規劃 紛向中央伸手
港澳/中國調整 香港走位/文﹕梁振英
台海/从贵族走向凡人 ——专访蒋介石曾孙蒋友柏
***********
郭震遠:中美元首多會面 非常有益ttp://www.chinareviewnews.com/doc/1010/0/8/5/101008593.html?coluid=1&kindid=0&docid=101008593&mdate=0702090056

讀《改革歷程》──為歷史留下一份寶貴資料/文﹕吳康民
文章日期:2009年7月4日
【明報專訊】以趙紫陽 口述錄音整理成書的《改革歷程》,記錄了他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國務院總理和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的若干重要事件。其中牽涉到不少高層的人和事,也提供了「六四政治風波」的來龍去脈。他以平實的語調敘述往事,並無明顯的個人情緒。而且他在軟禁期間,缺乏原始文件和材料底下,敘事清晰,脈絡分明,更顯出他驚人的記憶力。
讀完此書,很可惜胡耀邦 、趙紫陽這兩位英才,壯志未酬,鬱鬱而終。當然,人無完人,金無足赤,他們也有人所共知的缺點。書中趙更不諱言胡耀邦的缺點和彼此的分歧。但並不如外傳的他倆之間由於爭奪權力而產生矛盾。趙本身的缺點,他略有提及,但不全面。仍有待有熟悉他的老人在有生之年來填補這一章空白。
讀完此書,筆者總覺得,在胡、趙在位時期,政壇元老垂簾聽政,是歷史形成的,也是政治現實。胡、趙如果能更好地合作,花心思周旋在幾位最有權柄的老人之間,有策略地爭取他們減少對改革開放的阻力,並應該更好地爭取鄧小平 的支持。既應堅持原則,但也不能不委曲求全。如果處理得當,當年的中國形勢,不至要走了兩三年的彎路。「六四風波」的悲劇也許不至發生,即使不可避免,也可使震動減輕。胡、趙兩人,也不至落得如此下場。
這也許是筆者善良的願望。歷史的軌道有它的必然的規律,個人的力量有限,作為名義上的第一把手——中共中央總書記,他們也許回天乏力吧。
高層分歧根源在「改革開放」
「六四政治風波」,起源不是學潮,而是貫徹改革開放路線對立雙方的碰撞和較量,其中也包括80年代中期某些改革開放措施的失誤。
中國長期執行毛澤東的左的路線,長期學習的是蘇聯的計劃經濟,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,雖說大家都同意要執行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,但理解各有不同。
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方面,最早在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中就有分歧。大家知道,兩派的主將便是鄧小平和陳雲。鄧小平因為三起三落取得了黨內外廣泛的同情,而且主張改革開放和不搞政治運動深得人心。陳雲為人穩健,而且資格比鄧更老,建國初期便是中共五巨頭之一(即5位中央書記,包括毛、劉、周、朱、陳)。建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,便是他掌舵。而且他反對毛澤東的冒進政策,因而被迫長期靠邊站。他們兩人都有很高的威信,雖然經過好幾年的實踐,鄧小平的主張逐漸佔了上風。
但是,支持陳雲政策的元老是多數,其中主要有李先念、王震、余秋里、姚依林等。而鄧小平的左膀右臂,便只是胡耀邦和趙紫陽。他們兩人的資歷比支持陳雲的元老級人物差得多,而且胡耀邦並不大懂經濟,趙又是初到中央,論資排輩,可說保守勢力,佔主導地位。
嚴重的是「闖物價關」
在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之際,搞特區、利用外資、調整經濟結構、改革經濟體制等問題上,爭論更大,保守勢力的掣肘,令改革寸步難行。
到了1985年,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,零售物價一下子上漲了18.5%。物價改革出了問題,所謂「闖物價關」,是一個很大的失誤。既造成廣大群眾的不滿,為學潮添加柴火,也為保守派攻擊改革開放政策提供炮彈。
接發生搶購物資,銀行擠提。權錢交易,腐敗現象也逐步暴露。而1988年秋又提出治理整頓,改革開放呈現收縮現象,經濟改革停滯不前,政治改革不見動靜。群眾特別是學生對此表示不滿,於是藉胡耀邦逝世,學潮鬧大,終於出現「六四」悲劇。
胡、趙長期顯得被動
鄧小平在當年是最有權威的領導人,他對胡耀邦的不滿比較早。鄧小平堅持四項原則,反對自由化,反對精神污染。而且認為自由化和精神污染得以氾濫,是總書記胡耀邦反對不力。鄧已經多次表示了不滿的態度,但胡耀邦這個人比較率直、天真、毫無機心,竟然不謀對策。一批保守派的人物早在作了倒胡的準備,但胡又來了一個要命的與記者陸鏗的談話。至此,鄧已經下了決心要撤換胡耀邦了。
沒有了胡耀邦,鄧還寄希望於趙紫陽,好幾次提出要趙擔任兩屆的總書記。趙在1987年接任總書記,就是說要他幹到十五大之前。很可惜,他只幹了半屆,便黯然下台。
趙自稱只關心經濟改革,對政治改革欠缺研究。連鄧小平1980年8月發表了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》,也漠不關心,更不用說充分利用來推動若干政治改革了。雖然趙說鄧的政治改革「不過是做做樣子」,但白紙黑字,可以利用的嘛。胡趙兩人,對此漫不經心,可說是他們施政的一大敗筆。
留下一份寶貴資料
俱往矣,我們不是當事人,說馬後炮的話當然容易,處身其中,也許就不一樣了。
無論如何,趙紫陽的《改革歷程》,從研究當代共和國歷史來說,具有很高的可讀性,畢竟這是第一手的材料。「六四」風波之後,坊間記敘和評論的文字和書籍多如牛毛,一些對中國問題一知半解的老外也妄加評論。他們不是有偏見,便是捕風捉影。趙紫陽的這本回憶錄,雖是一家之言,但不失為這一段改革開放歷史,留下一份寶貴資料。
吳康民
hmng@puikiu.edu.hk

中共党内民主呼声强
http://www.zaobao.com/zg/zg090702_502.shtml

中國評論﹕地方規劃 紛向中央伸手
文章日期:2009年7月2日
【明報專訊】國務院常務會議昨日討論並原則通過了《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》,這是繼環渤海、天津濱海新區、長三角、江蘇沿海、福建海西、珠三角、北部灣之後,再一個上升到國家級層面的地區發展規劃。至此,內地沿海由北至南的發展,除山東和浙江兩省外,幾乎都被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中。
沿海區幾乎全納國家發展
對內地這新一輪的沿海發展熱潮,官方新華社一周前的長篇報道稱這既是「對『危機後時代』經濟發展格局的科學遠眺,是為中國發展更上層樓展開的先行布局」,亦是「開始按照現代臨海型經濟觀對沿海國土進行再開發」。但其實,也是對當前全球金融海嘯後遺症的應急之策。從去年下半年以來,內地沿海地區外貿進出口、工業企業增長速度、工業企業增加值以及工業效益,都出現了下跌趨勢,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關注,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去年底就預告,國務院將準備推出一系列措施協助。
但是,這種地方的發展規劃,特別是局限於一省範圍內的規劃,有多大必要非要由國務院來審議通過,實在令人質疑。如果說跨省區的規劃,如長三角、環渤海等規劃,需要中央來統籌協調的話,那麼,一個省內的區域規劃,除非與國家整體規劃有衝突、涉及鄰近省份的利益,省府即可拍板,大可不必動輒上升到國家戰略。否則,一來不利於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,二來有凡事倚賴中央「等靠要」、「跑部錢進」之嫌。
湖南經驗值得借鏡
說到中央有意利用今次沿海發展達到「一體化發展」的概念,迄今來看,無論是長三角還是珠三角,都成效有限,反而是內陸湖南的長(沙)株(洲)(湘)潭改革試驗區(也由國務院批准設立)率先實現了3市電話區號統一,3市間通話由長途變市內,同網同費,湖南的這一成就,值得沿海省市領導人深思。
孫嘉業

世界貿易低處徘徊 中國調整 香港走位/文﹕梁振英
文章日期:2009年7月3日
【明報專訊】世界經濟復蘇的形態,不論屬U、V、W或L形,復蘇後的世界經濟格局,將面目一新。不同國家因應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,在制訂不同的復蘇策略,中國的調整策略已經成型,香港要不失時機地呼應和配合,具體的做法是為香港開拓新興海外市場和擴大中國大陸的內銷市場。
美歐消費萎縮
亞洲出口復蘇似是U或L形
近日投資市場有谷底反彈的勢頭,但投資市場含有一定的投機性,買入賣出,不單純取決於負擔能力,而是取決於投資者對短期後市的看法。實體經濟則完全不同,生產者的生產水平取決於消費者的需求量,消費者的需求量則取決於消費力。金融海嘯前全球的總消費量遠遠超出正常消費力,因此消費、生產和貿易總量都不容易在短期內恢復至海嘯前的水平。
過去10年的世界貿易,極不正常。以美國為例,美國的貿易逆差 由10年前的每年1000億美元暴增至前年的7000億一年。美國人憑什麼高速擴大消費?一是低息促使政府和個人通過借貸透支消費力;二是股票和房地產價格上漲造成的心理財富效應。兩股力量結合起來,在金融海嘯爆發前,美國人的信用卡欠款比10年前上升70%,儲蓄率接近零。海嘯之後,資產泡沫爆破,美國人痛定思痛,上月,儲蓄率上升至6.9%(1960至1990年平均儲蓄率是9%),屬15年來新高。失業率高企,工資收入下跌,但銀行的存款竟然上升1.7%,以月計,是26年來最大的升幅。
美國人削減消費的必要性和趨勢都相當明顯,我認為這是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長期因素。歐洲的情也極為類似。綜合評估,世界貿易量不容易在短期內恢復至金融海嘯前的水平。
歐美國家的消費當中,必需品佔的比例極低,因此當地人民要增加儲蓄,減少消費,可以壓縮的空間極大,稍為壓縮一下,對生產消費品為主的亞洲經濟就會造成較大影響。因此亞洲地區的出口業務復蘇的總體形態,很有可能呈現U或L形。
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,包括香港在內,相當倚重出口,而且主要的出口對象就是歐美等高消費水平國家。香港的外貿,包括相關行業如對外海運和空運等支柱產業,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,去年底香港從事進出口貿易業的就業人數近51萬,佔香港就業人口 的20%。
2009年頭5個月,香港的整體商品出口貨值較2008年同期下跌19.5%,其中轉口貨值下跌18.8%,而港產品出口貨值則下跌42.1%,中國大陸外貿出口值累計同比下降21.8%,台灣頭5個月出口總值則較上年同期減少35.1%。新加坡5月份外貿出口較上年同期下降12%,連續第13個月下滑。
今年頭4個月,港產品出口大陸的貨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3%,出口美國貨值大降61.5%;由香港轉口至大陸的貨值下降20.1%,由香港轉口至美國的貨值下降19.7%。美國數據顯示,今年頭4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量總計8670億美元,比去年下降12.1%。
中國為了保持經濟持續「平穩較快增長」,以擴大內需彌補部分出口缺額。在擴大內需之餘,中國也不可能以增加入口的方式滿足內部需求,因此中國擴大的內部需求,將是以消化部分本國產品為主。但是,今後一段時間,擴大內需並不能完全彌補出口的缺額,因此中國政府訂定目標,即使不能保住出口總額,也要保住在世界貿易總量中的份額,其中一個做法是開拓非傳統的出口市場。
香港整體貨品出口的主要對象,離不開10個傳統市場,即中國大陸、美國、日本、德國、英國、新加坡、台灣、印度、韓國及荷蘭,但大陸產品的出口市場則日見分散。中國海關統計資料顯示,大陸去年對東盟出口量達1141.4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20.9%;對南亞和西亞出口量達639.7億美元,同比也增長19.4%,其中對印度出口量達到315億美元,比上一年增長38.7%,是2006年的一倍,中國大陸已取代美國,成為印度入口外國商品的最大來源地,佔印度總入口量超過10%。2007年對非洲出口量達373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40%;其中,南非是中國在非洲的最大進口國,2007年從中國進口74.3億美元的產品,比2006年增加了近28.8%。2007年中國對拉丁美洲出口量達515.4億美元,比2006年增長40個百分點。
不能用舊模式應對新格局
香港須不斷調整不斷走位
中國大陸目前已經與不少新興貿易伙伴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,包括東盟、巴基斯坦、智利、新西蘭、新加坡及秘魯。此外,還和孟加拉、印度、老撾、韓國及斯里蘭卡簽署了亞太貿易協定。和中國正在談判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還包括澳洲、冰島、挪威、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及哥斯大黎加,同時,中國也正在研究和印度和韓國建立自由貿易區。
長期以來,香港的經濟發展,離不開中國大陸,作為高度開放和高度發展的微型經濟,在不斷變化的區域和全球政經形勢下,香港要不斷調整,不斷走位,有意識地和努力地尋找最新和最優化的經濟發展模式。
改革開放以來,香港的工業生產線北移,產量增加,競爭力提升,生產基地在大陸,但兩頭留在香港,工業是香港重要的體外產業,相關的貿易和其他行業是香港重要的體內產業,這兩大塊,隨金融海嘯帶來的世界性和格局性變化,也必須調整。調整並不意味要放棄工業和貿易,而是要開拓傳統市場以外的新市場。在這個問題上,香港必須配合國家的全球性開拓策略,和全國共同努力。
在開拓新興海外市場的同時,香港要探索和擴大在大陸的內銷市場。中國加入世貿 組織後,內銷市場逐漸向海外開放。金融海嘯造成出口市場疲弱,但大陸居民近年積累了較大的消費力,加上中央政府鼓勵消費,大陸市場的增長潛力相當可觀,過去以出口為主的港資企業要積極應對這新形勢和新機會。
過去,大量港資工廠以「三來一補」方式經營,即由港商提供設備、原材料和來樣,並且負責產品的外銷,而大陸一方則提供土地、廠房和勞動力。「三來一補」企業的成品,除了部分「深加工」成品可以結轉到其他同類工廠以外,必須全部出口。「三來一補」企業如何轉型,如何克服稅務和伙伴間的問題,以至如何生產和行銷符合內地消費者要求的產品,都需要認真面對。
香港人善於走位,聞名天下,過去每次挑戰造就的轉型和調整,都成為我們日後更高更好的發展台階。金融海嘯來襲,我們要排除幻想,斷不能用舊模式應對新格局。
【金融海嘯篇之三十三】
梁振英

从贵族走向凡人 ——专访蒋介石曾孙蒋友柏
http://www.zaobao.com/zg/zg090701_003.s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