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熱點評論(評16)
2009/07/07
目錄:
國內/內地近年最血腥騷亂 突顯種族問題敏感複雜
國內/歐陽五﹕中國軍事外交動作頻頻
國內/东亚石油储备 应摆脱地区秩序思维
國際/南方朔:政治從不是簡單的事——由三地暴亂說起
國際/朱凱迪﹕由伊朗,看中國
***************
內地近年最血腥騷亂 突顯種族問題敏感複雜
文章日期:2009年7月7日
【明報專訊】新疆烏魯木齊市發生近年內地最嚴重騷亂,顯示敏感的民族問題,並未因為中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緩和,反而因為貧富懸殊,在少數民族之間埋下不穩定因素。目前,內地處理少數民族的方針政策,基本上無大問題,但是在處理一些涉及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紛爭,要倍加敏感,消滅事態於萌芽階段,勿讓別有用心者有機可乘,煽動民、製造事端,破壞社會穩定和諧。
烏市這次騷亂,到昨晚為止,有140人死亡,超過800人受傷,死傷者大多為漢人。據接受訪問的傷者表示,參加騷亂的維吾爾族人,在街頭見到漢人就追打,許多人根本不知就裏,也無路可逃,只能慘遭圍毆攻擊,陳屍街頭。回想去年3.14拉薩騷亂,藏民暴徒也在街頭攻擊漢人。這兩幕,使人警覺不法分子手段之殘暴,使人咋舌。在在說明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關係,平時表面上相安無事,只要稍有事故,就會成為血腥的殺戮戰場。
導火線韶關玩具廠事故
維族有不公平錯覺
烏市官方雖然認為這次騷亂有組織、有預謀,並認定是「民族分裂分子熱比婭為首的『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』借廣東韶關事件直接煽動、策劃、指揮境內製造了這起嚴重暴力犯罪事件」,但是有關這次騷亂,官方定性為「打砸搶燒殺的嚴重暴力犯罪事件」,基本上視之為一宗刑事犯罪事件,淡化種族問題之意,甚為明顯。這個處理,避免進一步激化事態,是恰當的。
這次騷亂,導火線是6月底在廣東韶關發生的漢維族裔衝突。這宗發生在港資玩具廠的事故,事緣有人在互聯網散播謠言,指工廠有兩名漢族女工被維族工人強姦,而廠方未予理會。工廠大批漢族工人在上月26日凌晨攻擊維族工人,導致兩名維族工人死亡、120名工人受傷,其中維族工人約佔80人。事發後,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火速趕到現場,親自處理,包括安撫傷者,並把廠內其餘約600名維族工人撤離工廠,並表示會徹查事件,依法嚴肅處理。
不過事發9日之後,廣東當局只是逮捕了造謠的該廠前度工人,但是打死兩名維族工人的兇手並未落網,而被撤離工廠的維族工人,有說法廠方已把他們解僱。此事的發生和發展在維族之間激起憤慨。據知,他們認為既被造謠者冤枉,兇手又逍遙法外,同鄉被「解僱」,整件事好像是維族工人罪有應得,要由他們負起全部責任。維族對於這樣的結果,當然憤憤不平,只要稍加煽動,很容易就激發起他們潛藏心底的仇恨。
廣東當局處理此事時,如果敏感度高一點,不致使維族錯覺被不公平對待,則事態可能不至於惡化至此。昨日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‧白克力在凌晨的電視講話,特地詳細講述了廣東韶關玩具廠的事故和當局的處理,並引述港資工廠東主表示事件不會影響招聘新疆工人,那600多名維族工人未被解僱,會盡快復工,並答允維族工人在事件中損失、丟失的財物,要在工人滿意的前提下,全部由企業承擔。情顯示,當局認識到穩住涉事維族工人的情緒,就可以紓解其他維族民的憤慨,從而使事態降溫。這個處理,也反映當日的處理有思慮不周之處。
此事由於有特定背景,主要矛盾化解了,相信事件會告一段落,再惡化的可能不大。縱使如此,新疆維族與漢族之間的根本矛盾,未見紓緩,反而可能更形深化。例如經過這次騷亂之後,漢人會警覺到平日相安無事的人,突然間可以無緣無故便成為「殺手」,真是太可怕了。此事發生後,在新疆的漢人和維族相互之間的信任,難免會打折扣,不利民族融和。
中央對新疆的政策已經多所照顧,例如財政上給予支援;就個人而言,少數民族參加高考,可獲加分,維族與漢族官員在同等情下,維族官員可獲優先升官。今次廣東韶關的玩具廠出事後,汪洋到醫院探望受傷工人時,被指只是探望維族工人,罔顧漢族工人死活。這些都反映對少數民族的重視和優待,他們表面上接受了利益,但是心底下的分離心態,卻未稍減。
提高透明度值得肯定
可堵塞煽惑搗亂空間
在中國經濟急速發展下,新疆和西藏相對處於落後狀態。就維族而言,對於國企在境內開採石油等天然資源,認為漢人在「掠奪」本應屬於他們的資源,他們在改革開放30年以來,並未得到太多實利;另外,宗教和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底下,加上有爭取新疆獨立組織伺機而動,因此少數民族(新疆和西藏的情相近)的問題,十分複雜。目前有關少數民族的方針政策,總的而言是對的,不過,這次廣東韶關玩具廠一樁事故,惡化至烏魯木齊的血腥騷亂,顯示有關少數民族政策的執行,要提高警覺和做得更仔細,才不會出亂子。
另外,烏魯木齊處理這次騷亂事件,官方主動披露有關情,也容許記者採訪,透明度甚高,與去年拉薩騷亂驅趕記者比較,今次烏市當局的處理,堵塞了別有用心者趁機煽惑、搗亂的空間,應予肯定,也值得作為內地日後處理同類事件的參考。
歐陽五﹕中國軍事外交動作頻頻
文章日期:2009年7月7日
【明報專訊】今年以來,中國軍事外交動作頻頻,是中共主政60年來軍事領域對外交往最集中、最廣泛、最深入和最有效的一段時期。
3月,中國海軍「廣州」號導彈驅逐艦赴巴基斯坦參加巴海軍舉辦的「和平——○九」海上多國聯合演習;4月,來自14個國家的21艘艦艇亮相中國海軍建軍60周年海上閱艦式。
6至7月間,代號為「合作——二○○九」的中國與新加坡安保聯合訓練在廣西桂林舉行;中國與加蓬「和平天使——二○○九」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行動在加蓬展開;中國與蒙古兩國軍隊首次聯合訓練,「維和使命——二○○九」在北京實施;為期兩天的中美第10次防務磋商在八一大樓順利進行。
本月中下旬,中國與俄羅斯「和平使命——二○○九」聯合軍演將在中國東北舉行,以進一步加強兩國在反恐領域的交流與合作。目前,兩國軍方正就此次軍演密切協調與合作。
這一連串的軍事外交動作中,中新安保聯訓和中美第10次防務磋商最值得關注。
對外一直刻意保持低調的中新安保聯訓,既是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在安保領域的首次聯合訓練,也是中國軍隊與新加坡軍隊首次聯合訓練。後一個「首次」因為台灣問題尤顯敏感。首先,新加坡雖地小人少,但其在國際上特別是亞太地區的地位與影響力卻非同一般,其在馬六甲海峽的地緣戰略優勢亦不可小覷;其次,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,新加坡軍隊從陸軍擴及海空軍一直定期、輪流到台灣進行訓練至今,甚至一些主戰裝備也存放在台灣。
中國加快構建軍事合作國際地圖
有專家表示,中新安保聯訓是中新兩軍深化務實合作的具體體現,有利於增進兩軍之間的互信,推動兩軍關係的進一步發展,也為兩軍未來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此番聯合訓練,雖屬於非傳統安全的安保領域,但假以時日發展深化到其他領域,也並非完全不可能。
中美第10次防務磋商,是中美軍事交流因美售台武器中斷18個月後的首次重啟,也是奧巴馬就任總統後,中美軍事領域最高級別的會晤。
中美兩軍關係未來將日趨多元複雜,之前作為核心障礙的台灣問題,已隨兩岸關係大幅緩和而轉移至相對比較邊緣的位置,中美關係當前焦點有二,一是兩國的經貿矛盾,二是兩國的軍力競爭。中美兩軍過去1年在南海問題上的摩擦不斷,折射出一個已經崛起的大國和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之間的潛在衝突。就合作領域而言,中美除反恐、共同打擊海盜外,最近隨朝核危機不斷升級而合作需要日益突顯。相信通過第10輪防務磋商之後,得到恢復的中美軍事交流今後會有一個較大發展。
近年來,中國軍隊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軍隊務實交流與合作,迄今已和20多個國家的軍隊開展了30多次聯合軍演和訓練。這些頻密的軍事外交活動顯示,中國正加快腳步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軍事合作國際地圖,以適應自身與世界發展對和平的需求,並增強中國對和平預期的實現能力。
东亚石油储备 应摆脱地区秩序思维
中评社北京7月3日讯/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今天登出刘军红的文章,作者表示:“日本的援助计划及其亚洲战略、石油战略依然带有日本特色,与东亚地区的整体性储备机制建设还有距离,依然带有‘差别性分类的意识’和‘主导地区秩序’的战略动机,以及优先日本利益的‘本位主义考量’,而这一‘心态格局’并不有利于日本对亚洲石油储备路线图的主导。”认为:“东亚石油储备机制应摆脱地区秩序思维”文章内容如下:
近日,主管日本能源问题的经产省表示,将对东盟石油储备体制建设提供技术、人才和资金等援助,促进构建相互协调的地区石油储备机制,维护地区能源安全。
目前,在东亚地区,加入国际能源机构(IEA)并依据其标准建有石油储备机制的国家只有日本和韩国。包括中国、印度和东盟在内多数国家和地区尚无完整石油储备机制。
东亚地区又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地,石油进口价格长期高于其他地区,形成了“地区溢价”,成为阻碍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。为此,2002年“东盟+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”提出构建相互协调的地区石油储备机制的倡议,以便于在发生石油供给紧急态势时,各方能协调政策,维护区域石油安全。
2004年6月的10+3(东盟加上中日韩)能源部长会议发表“共同声明”,将“维护能源安全”上升为地区合作的共同目标,进一步确认了强化地区石油储备机制的共识。2008年的部长会议最终决定从2009年起的2年内,完成地区石油储备机制建设的推进路线图,并提出了三项原则:各国通过自主努力完善储备机制建设,不受地区机制形式束缚;地区储备机制要能给各国带来相互利益;在尊重各国资源政策基础上,形成地区储备机制。其目标是,在发生石油危机等非常态势时,能确保未加入国际能源机构储备体制的中国、东盟等稳定采购和相互融通石油资源。
坦率地说,日本一直想成为“10+3”石油储备路线图主导者,它亦是“东亚整体石油意识”鼓吹者(尽管泰国是发起者)。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给东亚人敲响了时代的警钟,“东亚人的东亚意识”上升,地区合作广泛展开。构建地区相通相融的石油储备机制,确保地区石油稳定、安全供给成为地区共同的利益。日本是地区内较早加入国际能源机构,并据其标准建立了石油储备机制的国家,可谓石油储备机制建设上的发达大国,拥有先进的经验和实力。日本人有理由认为,在亚洲石油储备路线图设计上,没谁比日本更有资格。
今年4月9日,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发表了“亚洲经济倍增构想”,拟动用贸易保险、贸易信贷和政府开发援助(ODA),帮助东亚构建物流大动脉,普及环保产业,力争到2020年实现亚洲经济倍增,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,确保为日本提供400万人就业。最近,日本经产省又与中东产油国阿联酋签订了“环保换石油”的“君子协定”,日本通过向阿联酋引进太阳能电池汽车,并帮助建设市内充电设施,换取阿联酋租用日本企业的石油储备库,作为向亚洲供给石油的储运站,并承诺在发生石油供给紧急状态时,优先对日本供油。而此次,日本承诺的是对东盟部分国家——有计划搞国家战略储备的泰国和印尼提供技术、人员援助,而并不是面向地区合作整体框架提供技术支持。显然,日本的援助计划及其亚洲战略、石油战略依然带有日本特色,与东亚地区的整体性储备机制建设还有距离,依然带有“差别性分类的意识”和“主导地区秩序”的战略动机,以及优先日本利益的“本位主义考量”,而这一“心态格局”并不有利于日本对亚洲石油储备路线图的主导。
政治從不是簡單的事——由三地暴亂說起/文﹕南方朔
文章日期:2009年7月6日
【明報專訊】人們看問題都會有一種簡化,並向擁有較大資訊權力這一方傾斜的現象。因此,許多問題可能更重要且真實的部分就被遮蔽。這種情形在政治這個一切權力的源頭可能最明顯,也最糾纏。最近一年多,拉亞非即有3宗案例,值得特別警惕。
最近猶未落幕的中美洲洪都拉斯政變,就很值得注意。洪國總統塞拉亞有意修憲,將目前總統一任4年不得連任的規定改變。這是個公共議題,不同意即應設法使它通不過。但因塞拉亞是右派出身,當選後才轉左派的領導人,他的國家機器如國會和司法仍在右派手上,於是這些人遂以外表合法但實質非法的方式炮製出政變,將他逮補放逐。這起政變與2002年委內瑞拉政變,企圖推翻查維斯政權如出一轍。
不過我們都知道,今天的拉丁美洲早已不一樣了。它長期受到大國操控,動輒被武力顛覆及出兵干涉,整個區域早已有了覺醒,區域組織「美洲國家組織」已不再唯命是從,美國意圖扶植的人選已絕不可能選上。委內瑞拉政變後,「美洲國家組織」立刻緊急會議,譴責政變並要求立刻放人。該組織的態度鼓舞了已被政變嚇呆的查維斯支持群眾,他們立即上街示威,要求放人。如此裏應外合,政變遂告失敗。這次洪都拉斯政變,合理的推斷當然也有美國的角色。「美洲國家組織」的反應也和上次一樣,還將它鬧到了聯合國 ,聯合國大會一致決議要求放人。
洪都拉斯政變後由美國曖昧的態度及政變的因果,我們不能否認美國的角色,這也是此案的解決仍有極多枝節的原因。如果洪都拉斯放人復職,洪國左派聲勢必將大漲,美國在中美洲將失去這個堡壘。這也是政變一方,準備和稀泥,放人復職免談,但可接受提前大選,反正他們掌控國家機器,不難炮製出想要的大選結果,而且可藉此將政變問題一舉揭過。他們此舉,「美洲國家組織」當然心知肚明。這種對峙如何解決,恐仍得拖延一陣。
由洪都拉斯政變政府轉移話題的伎倆,就讓人想到2007年底東非肯尼亞的大選。肯尼亞是美國的東非據點,當時的總統齊貝吉在大選嚴重作票,把反對派的奧廷加做掉,齊貝吉甚至在票未開完前就宣布當選並草草就職。由於作弊太嚴重,歐盟立即抨擊,但美國卻宣布承認選舉結果。肯尼亞大選舞弊,引發至少3個月的部族暴亂,死亡超過1000人,但最後怎麼解決的?在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和稀泥下,作票問題一舉揭過,齊貝吉當總統,奧廷加則當總理,合作成立「真相調查委員會」。但至今已過一年多,這個委員會毫無進展,和稀泥解決問題後所成立的奇怪分享政府,也癱瘓無能到了極致。肯尼亞國家失敗,即在於由於強權介入,舞弊犯法都可在和稀泥之下一筆帶過,那麼這個國家又還有什麼是非道理呢?
因此,政治上人們都可將觀念簡化而去奢談什麼自由民主,但政治從來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事,它有各國內部的族群鬥爭,也有太多強權的挑撥與干涉,遂使得問題變得複雜而難以釐清。這也是人們必須格外小心的就事論事,加以深入探究的原因。
就以最近沉寂下來的伊朗亂局而言,伊朗的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確實極有爭議。他極端反美反以色列,伊朗內部的神權控制仍極嚴厲,人們對此也都不陌生;但換個角度,伊朗的石油資源使它一向受到覬覦,它的戰略地位也使強權始終念茲在茲。去年10月底,《紐約客》雜誌的資深自由派作家西摩.赫什即揭發一宗內幕﹕那就是布殊政府在下台前即秘密通過一項高達2億美元的伊朗方案,由中情局和軍方的「聯合特戰指揮部」負責。赫什指出這個方案送達民主黨佔多數的參院時,根本沒有內容即稀里糊塗通過。根據他揭露的內容,這個方案主要做法有二﹕(一)是透過選舉而改變伊朗政權,這也是後來人們說的,伊朗所發生的事是一次「未完成的顏色革命」。(二)則是人們至今仍不明白的,該方案將暗殺「有價值的受害人」俾引發紛爭,這裏所謂的「有價值的受害人」究竟何所指?到底誰才是「有價值的受害人」?是伊朗要員呢?或者嫁禍用的反對派人士?
當我們理解了這些因素,伊朗大選就變得更複雜了。經過這次大選的亂局,伊朗內部的矛盾,特別是族群矛盾已更趨嚴重,由於落選的穆薩維是亞塞拜疆裔的伊朗人,將來伊朗的邊界也將因此而多事。特別是,選舉時刻乃是群眾被動員的時刻,一個人縱使只有30%得票率,但若一個國家有10%或20%的人口上街遊行示威,就已局面不可收拾,這也是利用選舉而製造顏色革命被認為有效的原因。但若選舉與顏色革命可以結合,人們也接受這種結合,那麼我們又將如何判斷民主的價值呢?這次伊朗的顏色革命並未成功,關鍵是以前顏色革命成功的國家如格魯吉亞、吉爾吉斯最近都已出現反向的群眾運動及暴亂。這些國家的人民已發現顏色革命並未帶來更好的政府,只是另一種顏色的政府。只是人民的不滿儘管依舊,但答案又在哪裏?拉丁美洲那種高度區域自主,拒絕讓強權干預的態度,在其他地區有沒有可能出現呢?
因此,中美洲洪都拉斯的改變、肯尼亞的選舉舞弊,以及伊朗的選舉暴亂,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。一國政治從不是人民自己的事,也是有太多國家在干預的國際事務,但代價最後還是各國人民自己要付,如此而已!
南方朔
《亞洲週刊》主筆
朱凱迪﹕由伊朗,看中國
文章日期:2009年7月4日【明報專訊】讀有關伊朗民眾在總統選舉後冒死示威的中文評論,沒有一篇把伊朗和中國相提並論。我認為這是很大的遺漏,因為只要看看歷史,兩國在19世紀以來走過非常相似的道路,我們都是受西方列強侵略的老帝國、都在追趕現代化的路途上跌跌碰碰、都鬧過革命、革命政權在上台後都以不同程度打壓異己。兩國的反專制運動也非常相似,都是學生帶頭;當互聯網成為新的發表異議工具後,伊朗和中國的博客亦迅速成為民間社會的重要力量。「無國界記者」最新的新聞自由排名榜,在173個國家和地區中,伊朗排166(31個記者和5個博客正在坐牢)、中國排167(30個記者和49個博客正在坐牢)。
伊朗人面對的政治問題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
伊朗人民之間政治矛盾非常尖銳
昨天張文光議員的本版的文章指出:「無論保守的內賈德和改革的穆薩維,都仍是神權政治的兩翼,仍臣服於伊斯蘭宗教和最高領袖的權力,即使貴為總統也不能變天。」我的看法不那麼負面。30年前伊朗伊斯蘭革命其中一個特別之處,就是新政體的「總設計師」霍梅尼為了回應民眾對民主的要求,同時將國家的合法性建立在「伊斯蘭」和「人民授權」之上,具體的設計是在民選的總統和國會以外,建立一套平衡的宗教管治架構,包括比總統更大的終身制革命領袖、有權審查國會立法的教士監護委員會、在原軍隊外加建一支革命衛隊和民兵。這聽起來跟中國的黨委架構很類似,但在操作上對於民主選舉的部分相當重視,因此,人民一方面被賦予改換政府的權力,一方面人民權力卻經常被宗教系統凌駕。
這個矛盾一直內在於政體,當1997年哈塔米爆冷當選總統後,矛盾便浮上水面。因為人民選哈塔米上台,不是要他做受制於宗教系統的總統,更是希望改革政體,擴大「人民授權」部分的力量。很多伊斯蘭革命的核心人物都投入到改革政體的陣營內。正是因為改革的力量出自建制,同時有人民的選票支持,伊朗的改革浪潮才有目前的聲勢。不要忘記,伊朗人在10年內經歷了伊斯蘭革命和8年的兩伊戰爭,大部分都不希望再爆發一場大革命。
改革陣營的主流理念清楚,那打人的又在維護什麼?當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共產黨內已經成為笑話,什葉派伊斯蘭則仍然是大部分伊朗人最基本的共同信念。伊斯蘭政權非常懂得利用這點,把所有對「伊斯蘭政治系統」的挑戰說成是反伊斯蘭和勾結西方的賣國行為,這個信息透過清真寺宗教系統融入到基層社區裏面,特別是在鄉下。對於認同「伊斯蘭政治系統」的人,最近在城市裏爆發的示威是反伊斯蘭的大逆,向這些人揮大棒只是「替天行道」。伊朗人民之間的政治矛盾是非常尖銳而真實的,但雙方在實力上並不平等,一邊壟斷了暴力和電子媒體,一邊只有血肉之軀、幾份報紙和一大堆網上博客。當然,更多人是認為目前的「伊斯蘭政治系統」很不濟,卻怯於暴力而沉默。
伊朗青年的勇毅是關鍵
美國學者Nikki Keddie在《Modern Iran》一書說:「過去的伊朗經驗顯示,伊朗人既不會長遠地容忍一個極不得民心的政府,也不會容許外國人控制伊朗的未來。伊朗不斷現代化的歷史包括工業化、城市化,現代教育和醫療服務的擴展,更多人得以知道不同的理念,而女子亦得到之前未有的獨立(雖然外部限制仍大),當我們看到伊朗歷史上多場有效的群眾運動,就更令人有理由期望日後會出現更加理想的政府。」此中,伊朗青年的勇毅是關鍵。這30年間的伊斯蘭革命和反專制運動,城市裏的學生犧牲很大,但總是不斷有新人接棒。單單看這10年,伊朗的大學生在1999年出來一次,2003年出來一次,兩次都被忠於「伊斯蘭政治系統」的民兵打得很慘。在伊朗念書時,常常聽說學生已被打怕,很少出來,沒想到2009年又冒死出來了。英國《衛報》在網上蒐集這次運動中被殺和被捕者的名單,目前已知的25個死者裏面,很多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,其中6個被查明背景的死者,一律都是大學生。
看到伊朗人以生命投入一場左右國家命運的鬥爭裏,有理念有熱情有勇氣,又看到中國國內的和諧風和香港的融合風,不禁悵然。
中美洲外交投機﹕阿布哈茲與滿洲國
文章日期:2009年7月6日
【咫尺地球】中美洲國家洪都拉斯發生政變,臨時政府宣布退出美洲國家組織。這類新聞對香港而言似乎過分遙遠,畢竟中美洲在國際政治舞台的重要性相對不高,港人難得關注。其實中美洲各國的外交政策別具特色,有時相當出人意表,例如當地是台北外交最後堡壘、多和中華民國建交,就是典型例子。其他具戲劇性的中美洲外交例子還有不少。
第2個與阿布哈茲建交的國家﹕尼加拉瓜
年前,俄羅斯宣布承認分裂自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格魯吉亞的阿布哈、南塞梯兩國獨立,作為對西方單方面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報復。這「兩國」政權強烈親俄,普遍被當成是莫斯科的傀儡。月前俄國總統梅德韋杰夫和「兩國」領導人簽署共同保衛邊界協議,更被西方視為挑釁。然而俄羅斯並非全球唯一承認這「兩國」的國家,還有一國與它們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。這並非俄羅斯多次要求的白俄或哈薩克,而是遠在中美洲的尼加拉瓜。
尼加拉瓜不惜開罪強鄰美國,作出如此政治投機,有其獨特考慮。現任尼加拉瓜總統奧特加是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,那是前蘇聯支持的左翼游擊隊,他曾在1985-1990年擔任總統,對左翼思想依然鍾情。2007年他通過選舉重新上台,希望局部脫離美國影響、與俄羅斯建立更緊密關係,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成了他的效忠方式。他一廂情願飾演俄羅斯老朋友的角色,不單為了意識形態原因和獲得經濟軍事援助,更希望俄羅斯投資興建尼加拉瓜大運河,這可是該國多年夢想,奧特加明白就是如何親美,美國也不可能協助尼加拉瓜取代巴拿馬運河的地位。
第2個與滿洲國建交的國家﹕薩爾瓦多
這案例教人想起70多年前的尼加拉瓜鄰國薩爾瓦多。當時日本建立滿洲國,國聯不予支持,東京苦苦尋求國際承認,最後終找到第2個與滿洲國政權建交的國家。這國家出乎世界意料,就是薩爾瓦多。薩爾瓦多當時的總統馬丁尼斯是法西斯獨裁者,曾鐵腕鎮壓農民起義,卻通過高壓帶來短暫的經濟繁榮。他的上台獲得美國全力支持(美國從來有支持右翼獨裁者的傳統),事實上,在30年代,美國同情法西斯的勢力亦有不少。但馬丁尼斯希望多走一步,成為中美洲法西斯堡壘,不但率先承認滿洲國,也搶在德國和意大利之前,承認西班牙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權。薩爾瓦多承認滿洲國後,雖然沒有從日本得到多少好處,卻獲德國賞識,希特勒後來派德國軍官到薩國訓練士兵,馬丁尼斯也宣布在國內批評軸心國屬非法。
不過中美洲畢竟是美國後院,上述國際投機雖然出格,但一般不會過分刺激美國,除非得到足夠支持抗衡。以薩爾瓦多為例,珍珠港事件發生後,它在美國壓力 下不得不宣布和軸心國開戰;早於1940年,據說馬丁尼斯更一度應滿洲國皇帝溥儀之邀,答應帶他逃離新京到薩爾瓦多避難,只是溥儀被隨從出賣才出走不成。至於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後的尼加拉瓜,同樣被美國取消了部分援助計劃,要是不能從俄羅斯那裏獲得足夠資源,難免從新倒回美國。至於說俄羅斯有魄力像前蘇聯那樣在中美洲發展,那恐怕連俄國人也不大相信。
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
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